Back

游崴 Wei YU

最高學歷|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
電子信箱|weiyu@ntua.edu.tw
連絡電話|02-2272-2181 ext.2141
研究專長|當代藝術 / 策展 / 藝術評論 / 戰後台灣藝術史

學歷

2020
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前倫敦聯席會),博士
Ph.D.,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t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former London Consortium)
200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2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20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9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組總監
2018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組資深專員
2006
《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
2005
《典藏.今藝術》雜誌,採訪編輯

展演策畫(選輯)

2024
「莊普:摺景」,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
「濱線測繪: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共同策畫)
2023
「崩塌記憶之宮」,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2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1
「影像燴──劉時棟個展」,高雄市立美術館
「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0
「第七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鳳甲美術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19
「城市震盪──污痕」,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2018
「時間另類指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2017
「破身影」,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畫/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
2015
「午夜場:蘇匯宇個展」,双方藝廊,台北(入圍第15屆台新藝術獎)
「王福瑞+林其蔚+Dino(廖銘和)聲音藝術現場」,葛拉斯哥當代藝術中心(CCA Glasgow)於「逆流藝術節」(Counterflows Festival)
「Shoot the Pianist: the Noise Scene in Taipei 1990–1995」(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Peltz Gallery、Café OTO,倫敦

研討會論文

2022
〈破敗身體性:臺灣解嚴前後的破壞藝文及其再現〉,發表於「2022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水平的藝術史:藝術史編撰法在臺灣」,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2017
〈David Medalla, Li Yuan-chia and Rasheed Araeen’s Conceptualist projects from the mid-1960s to the mid-1970s〉,發表於「Conceptualism – Intersectional Readings, International Framings: Black Artists And Modernism In Europe After 1968」研討會,Van Abbemuseum(VAM/Eindhoven)
2015
〈踰越的身體:1980年代台北前衛藝術場景的幾個歷史片段〉,發表於M+ Matters系列講座「擴展的八十年代:華人與東亞藝術版圖」,香港西九文化區

專書文章(選輯)

2024
〈展場即片場:論蘇匯宇《三廳電影》〉,《三廳電影:蘇匯宇個展》,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頁28–35。
2023
〈崩塌記憶之宮〉(策展論述),《崩塌記憶之宮》,台北: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2023,頁10–15。
2022
〈台北盆邊1993–1995:垃圾、噪音與地方美展實驗〉,《流動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22,頁114–159。
〈當身體成為信息:談「現代驅魔師」中的虛擬化身〉,《現代驅魔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2,頁36–48。
〈前言:從工作室到一個創造實驗的聚落〉,《文化實驗三年索引CREATORS 2018–2020》,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2,頁8–19。
2021
〈關於藝術裡的計畫、篇章,與不只一次的階段性發表──2021臺北美術獎觀察〉,《臺北美術獎2021》,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1,頁12–20。
〈影像燴──劉時棟個展〉(策展論述),《影像燴──劉時棟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頁6–15。
2020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策展論述),《姚瑞中:犬儒共和國》,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0,頁6–11。
2017
〈破身影〉(策展論述),《破身影 Broken Spectre》,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7,頁18-22。
2015
〈入場指南〉(策展論述),《午夜場──蘇匯宇個展》,台北:双方藝廊,2015,頁14-25。
〈吳中煒與九〇年代破爛視聽〉,《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立方文化、遠足文化,2015,頁176-183。
〈李元佳:造物〉,《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5,頁78-113。

期刊文章(選輯)

2024
〈從空氣鳳梨、蔗渣飛彈,到有記號的大理石──「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觀察〉,《雕塑研究》,32期(2024.11),頁91–106。
2021
〈工廠、假新聞與扮演受眾的我們:張碩尹新作《肥皂》計劃現場〉,ARTFORUM藝術論壇,2021.11.03。
2020
〈當壞學生開始編輯──1990年代校園地下刊物的笑聲與反叛〉,ARTouch,2020.03.19
2019
〈1990年代,臺北盆地邊緣的文化實驗〉,新北美誌,新北市:新北市立美術館,2019冬季號。
‘Waste, Noise, and Local Art Exhibitions.’ Yishu, Vol.18. February 2019, pp.68–91
2014
‘Kao Chung-li: Cinema Lucida’, ArtReview Asia, autumn/winter 2014. pp.68-71.
〈重溯李元佳〉,《今藝術》,259期(2014.4),頁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