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金亭

菲律賓

塔金亭:聲響實踐的共鳴社群

策展人:達鴦・雅洛拉(菲律賓)

本計畫使用聲響實踐(sound practice,以下簡稱聲踐)一詞來指涉所有參與實驗、電子、噪音音樂,和聲音藝術創作的人,他們在媒材使用與學術探討上有著同樣的實驗精神。這門實踐不曾間斷,卻又變化莫測,永遠處在即將湧現的狀態,諷刺的是所處的社會條件卻又極為推崇主流價值。此計畫主張一個有機社群已經從菲律賓聲踐者的集結中浮現,並將該社群視為是一種「塔金亭」(taginting,在他加祿語是「共鳴」的意思)。策展人借用共鳴的聲音特性(深沉、清晰、連續)來比喻聲踐者社群已在歷史脈絡扎根;參與者有明確的歸屬感,而實踐也從未間斷。

因此,本展覽旨在描繪孕育此聲踐社群所處的生態環境:他們所共享的經驗與困難,藝術和音樂血脈,蘊藏在菲律賓四十年的建國史與重建史之中。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以下幾個單元:第一單元關注社群的現況,從2000年代的後半期到現在,重點放在月橘公共廣播電台(Kamuning Public Radio)、無情聲響集合(Ruthless Sound Collective,簡稱 Ruthless)、音樂發明(Musiko Imbento),與瓦薩克(WSK)。第二單元描述於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藝術家自營空間,並介紹巨天識(Big Sky Mind)、水環繞(Surrounded by Water)、誌網(Mag:Net),與青木瓜藝術計畫(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第三單元介紹視覺藝術、音樂,和表演藝術所帶來的影響,其中介紹了荷西·馬西達(Jose Maceda)、茱蒂·史芭楊(Judy Sibayan)、雷孟多·歐班諾(Raymundo Albano),以及艾格尼絲·阿雷拉諾(Agnes Arellano),時間是1960年代到1980年代。第四單元是第一單元的補充,聚焦在當前最多產,且來自不同背景的聲踐者:阿爾文·諾格拉斯(Arvin Nogueras,又名 Caliph8)、陰極射線兒女(Children of Cathode Ray)、異端(Heresy)、里瑞歐·薩爾瓦多(Lirio Salvador),與瑪莉亞·克莉絲汀·穆伊柯(Maria Christine Muyco)博士。

前言

文/達鴦・雅洛拉

共鳴社群
聲響實踐(sound practice)是提到電子音樂、實驗音樂、噪音以及聲音藝術創作者所組成的社群時,會使用到的術語。這個社群在菲律賓當代藝術中的跨媒體與跨地域領域展現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過去十五年間尤甚。

聲音的去中心化
本展試圖將聲音去中心化,並將「實踐」擺到前面:也就是將參與者透過演出所做的實踐當作主要焦點。儘管聲踐者們對於聲音的詮釋各有不同,例如:聲音作為媒介、作為技術、作為科學、作為藝術的意義或是聲音在這些領域中所佔的位置,但是在這個生態系社群中,頻率相同的靈魂還是免不了會碰在一塊兒。

一門生態學
在一種「不完全是音樂也不完全是藝術,但又二者都是」的展覽和表演中,你會遇到一些「不算音樂家也不算藝術家,但又二者都是」的人,這種社聯單位(unit of sociation)存於音樂和藝術領域交疊的間隙處。這都要感謝此生態系的特性:多孔介質、節點結構,以及行動核心,使得這類實踐得以延續,甚至日益壯大。不是說這個生態絕對完美無缺,畢竟它依存於友情與承諾的程度,跟其依存於衝突與協商的程度不相上下。但這是一個足以跨越各個學科、地理和世代,引發共鳴的社群。

策展人

達鴦・雅洛拉

現任菲律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同時擔任菲律賓大學美術館策展人。

過去曾任菲律賓大學的民族音樂中心檔案主任與蒐藏經理(2006–2015)。做為一位獨立策展人,她發起並領導多項藝術計畫和研究案,包和:藝術駐村平台Project Glocal(2011年—至今)、聲響藝術表演平台Composite Noises(2015年—至今),以及2014年開始著手的菲律賓聲響實踐檔案計畫「Sonic Manila Research」。她擁有菲律賓研究的學士學位,博物館學碩士以及文化研究博士。2014年起,她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聲響藝術和實踐的生態。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