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年表的起點是一九二八年,台灣的第一個廣播電台──台北放送局在這一年開播,它是由台灣總督府所設立的。在台北成立之後,台中、台南、民雄、花蓮的放送局相繼成立。當時的放送內容以日語為主,台語節目和音樂非常稀少,剛興起的台語流行歌曲雖然藉著唱片的發行而受到歡迎,但它們幾乎不被允許登上廣播網,歌手們即使有機會進入電台演唱直播,也只能唱改編成日本軍歌的版本。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兩種由科技物所構成的「聲響物聯網」:一是由「廣播電台-電波-收音機」形成的網絡;二是由「唱片公司-唱片-留聲機」形成的網絡。前者主要由台灣總督府掌控,其對於使用廣播的想法主要是在於同化教育與政令宣傳,娛樂是其次。而後者則由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為主,雖然它仍是在總督府的治理之下(例如,配合起於1937年的皇民化運動而停止製作台灣流行歌曲,並發行改編的徵兵歌曲),但唱片業者無論如何還是必須迎合市場需求,因而更願意去開發本土的內容。台灣最早的流行歌曲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誕生。 到了戰後的國民政府來台,經過戒嚴與解嚴,收音機從AM波演進到FM波頻道,唱片從使用蟲膠、聚氯乙烯等材質,演變為卡帶和雷射唱片,這些演進過程主要都是在於媒介物質的變化上,「無形的電波」和「有形的唱片」的聲響物聯網結構與先前比起來並沒有太大變化。直到2010年左右,網路與智慧手機的通訊技術躍進,逐步結合了上述兩種聲響物聯網的功能,才形成了以網際網路為傳播媒介的強大的聲音物聯網結構:「電腦/手機-雲端-電腦/手機」。例如最近一年在台灣越來越多聽眾的Podcast,或是在2021年初成為話題的Clubhouse,這不僅僅是廣播被民主化、生產技術普及化,某程度來說,也是發聲場域的去中心化。 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的廣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的第一個廣播電台──台北放送局在一九二八年開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