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噪音

馬來西亞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

馬來半島並不是今日馬來西亞的全部。這塊延伸自泰國以南,位於新加坡以北的半島,詭異地建構著馬來西亞主流的歷史敘事。這裡要述說的是一個起始於流亡的故事,流亡中偶然聽見的一首歌,輾轉成為二十世紀中後期一個新興國家不斷自我辯證的寓言,牽動著印度洋至太平洋的繁複身世。

1876年,馬來半島霹靂州(Perak)的蘇丹阿都拉默罕莫沙二世(Sultan Abdullah Muhammad Shah II)因涉入霹靂州首位英籍參政司畢治(J.W.W. Birch)的被殺事件而遭流放到塞席爾。位於印度洋南端的塞席爾曾為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管轄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成為英國流放政治犯的場所。島上的蘇丹聆聽著遠處舞會或樂隊演奏的歌曲,並對其中一曲情有獨鍾。

這個滋長於他者步履的旋律,在超過半個世紀以後,潛入新興馬來西亞的國歌之中。像是給這首被命名為〈我的國家〉(Negara-Ku)的歌曲一則無法明說的預言。傳說中來自19世紀一位法國作曲家之筆,爾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包括具夏威夷風慵懶親和的歌曲〈馬穆拉月亮〉(Mamula Moon),與馬來西亞國歌的歌詞「這是我鮮血流瀉的土地」形成某種詭譎的對立。〈馬穆拉月亮〉和其各種分身,包括盪漾於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海域的民謠〈明月〉(Terang Bulan)至今仍然是馬來西亞的禁歌。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本身,既作為一種反抗意識,也是反省的建構過程。如弗里德里希•基特樂(Friedrich A. Kittler)在《留聲機電影打字機》一書中所言,「這裡散播開來的確實是一種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沒有人知道是誰在唱歌」。

策展人

區秀詒

出生成長於吉隆坡,現工作、生活於臺北。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電影製作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創作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曾入圍「2018 Han Nefkens 基金會 – 巴塞隆納Loop 錄像藝術獎」、「2018年亞太藝術獎」(「克里斯計畫」)、第十八屆與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獲2021臺北美術獎優選。

作品曾在2011釜山雙年展「We, on the Rising Wave」、東京森美術館「太陽雨:從1980 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2017)、柏林HKW「2 or 3 Tigers」(2017)、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Asian Film and Video Art Forum」(2017)、曼谷文化與藝術中心「Condition Report: Mode of Liaisons」(2017)、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廣州時代美術館「離岸之歌」(2021-2022)等展覽發表,並為新加坡美術館、日本Aura當代藝術基金會等機構收藏。曾任2010、2011以及2016 KLEX 吉隆坡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節選片人。目前為「數位荒原」的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之一。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