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5.09.06-10.06
English
©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All rights reserved.
8f-2 網頁設計和維運
Tickets
About
Exhibitions
Tickets
News
Summit
Shop
Sponsor
Events
English
Back
卓杜信
《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那些日常中微不足道的家鄉風景,在伴隨時間與外在因素消失、改變之後,所謂的家是否還是記憶中的家?
拉央拉央(Layang-Layang)是坐落在馬來西亞柔佛州(Johor)的一個華人新村,也是卓杜信從小生長的家鄉。早期這裡的老街屋簷上住滿了燕子,天空常瀰漫著燕子飛翔的身影及叫聲,故也曾被稱作「燕子城」。又因燕子身軀狀似馬來傳統風箏,「Layang」(馬來語「風箏」)這一地名便由此而來。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拉央拉央是個離市區偏遠、以農作經濟為主的小鄉鎮。
約20年前,老街上的兩排鐵皮屋老店,在他童年時被大火燒毀,之後隨著重建與發展,區域變化導致老街消失。僅剩下火車站成了為數不多且仍屹立在老街範圍内的標的建築,也是鄉鎮居民遠行、工作、移動等記憶的節點。
生長於此的小孩大多在成年之後,前往大城市接受更高的教育,或尋求工作與生活上的發展,與「家」的情感連結漸行漸遠。從求學到工作階段,長年漂泊在台灣的卓杜信,感覺每次回家都像是一次旅行。一開始他只是純粹地透過攝影,記錄那僅存的火車站、森林間的小路、傳統的馬來木屋等景物,以便對照、回味那些愉悅的童年經驗。隨著時間的維度變長,他回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工業建設所改變家鄉的範圍越來越廣,他發現自己對於所謂「家」的浪漫記憶與概念,開始停留在過往的照片中。
2018年,馬來西亞鐵路的電氣化及雙軌化正式在柔佛州運行,該鐵路長197公里,沿途所經、大部分具備歷史特色的鄉鎮火車站,都被新的工業發展進行改造、拆遷或棄用。2020年,對卓杜信來說,與「家」連結的最後記憶點「拉央火車站」也無可倖免。
疫後他終於踏上回家的路,在缺席幾年後,映入眼簾的已不是他記憶中的風景。看著空曠的工地、聽著挖土機施工的巨響,有好幾個片刻,他定義不出「家」的意義。不論是視覺或是心理上,一個沒有建築供記憶參照的地方,讓「家」成為了現實和過往記憶中的模糊地帶。
當過往的照片成為留住歷史的關鍵,那些以建築為載體的記憶,從一張照片中開始,也從一張照片中結束。我們可以透過創造改變事物原本的面貌,卻還原不了一段集體的共同記憶。在這組作品中,卓杜信盡可能透過攝影,試著去包容所有的一切、包容有關家鄉的景物、包容他作為遊子缺席的時光,還有那些童年的珍貴記憶。
註:圖片中雕刻著「Layang-Layang」的石碑,是馬來西亞傳統火車站途經每個地點的特色標的物件,如今連已同舊火車站一起被拆除。
卓杜信
生於1991年,來自馬來西亞柔佛拉央,現居台灣台北。高中畢業後為籌措資金繼續讀書,工作並自學約五年,期間跨足了兒童美術教育、繪畫設計、壁畫藝術等領域。爾後卓杜信進入台灣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就讀,在學期間不斷突破制度限制的同時,也受到台灣多元影像文化的薰陶,尤其迷戀平面影像。畢業後曾在《天下雜誌》擔任攝影記者,期間正式開啟了攝影的自學,追逐、觀摩以及思考如何透過影像敘事。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攝影則扮演了其生活中更重要的另一個部分。它讓卓杜信透過影像機器觀察日常,如同一個雙面鏡,在看見外面世界的同時,也觀照著自身。他所拍攝的影像涵蓋了生而為人的庸俗慾望、平凡街道、美麗風景,在攝影的行為與過程中撫慰了他孤寂的心靈。他試著在繁瑣的日常中理解關係,找尋相似中的差異、和諧中的不和諧、正常中的反常。與攝影相遇將近十年,命運的轉動讓他有機會再次看到攝影與自身關係上的新連結。他盼望能夠透過攝影持續學習與展現,創造屬於自己的時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