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烏托邦
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任AI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科技哲學、科技與藝術等議題。在實務領域上則專長於社會設計、設計思考、策展。
宮保睿(Paul Gong)1988年生於美國,是一位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為臺灣推測設計的先驅者之一,現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畢業。專注於推測設計與跨領域設計藝術領域的研究、創作與教學,曾獲2018年的台南新藝獎、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推測設計獎與2022年金點設計獎標章。
陳湘汶,策展人、藝術雜食者,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現為獨立策展人。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
《80之後》特別演出:劉世娟,Caroline,1990年生。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碩士班。與夥伴帶領融合街舞風格的舞團FENIX ,投入教學、各類表演及編創工作至今,亦與《搖擺写真》、《陰性書寫》團隊共同創作獨立製作肢體劇。
《全息烏托邦》計畫主持人:劉育成 x 宮保睿
在科技可隨心所欲塑造一切的未來,人類真正追求的幸福與自由,
是否真的存在於那個完美無瑕的全息烏托邦世界?
《全息烏托邦》展覽以全息互動投影技術為核心,推測想像一個虛實交錯、想像與現實模糊邊界的世界觀。展覽邀請觀者進入一個可自由建構、自我投射的理想場域,想像科技如何成為當代社會追求「烏托邦」的具象工具。觀者在這裡可以即時切換不同身份、環境與情境,重新思考對「完美世界」的定義。
緣起於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之子計畫「永續共情的未來社會:全息互動的感官革命」,系列作品包括《80之後》、《保羅三重奏》,並透過多場工作坊,選出四組混種跨領域的優秀提案:《顯影用液》、《未來感官體驗交易》、《拜祖雲》、《PM 3000》,一同激盪對烏托邦的想像。
此展演同時提出對未來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倫理議題的質疑,引導觀者反思:當虛擬世界的美好可以被隨意創造與修改,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與真實情感是否將因此被忽視?在全面數位化的未來,人類與環境、他者乃至自身的關係是否會被重塑成為某種「理想化」的幻象? 此外,展覽也觸及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誰擁有創造全息世界的權力?誰又決定這些虛擬烏托邦的規則?當技術成為掌控現實的工具,全息烏托邦是否將反映出另一種階級與控制的隱喻?
計畫作品1|《80之後》|劉育成 x 宮保睿 x 陳湘汶
根據 Worldometers 即時數據,目前全球人口已達 82 億,聯合國預估至 2080 年將達 103 億高峰。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正快速加劇,研究指出至 2070 年,65 歲以上人口將達 22 億,超越 18 歲以下族群。台灣也將於 2025 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與南韓。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提出「人口決定命運」的觀點,指出人口對經濟、醫療、勞動力與國際權力格局有深遠影響。
隨著科技與醫療進步,人類延續壽命不再是奢望,然而人口高齡化所引發的醫療、資源與社會結構問題卻日益嚴峻。如若未來的世界無法承載龐大人口數,將會出現哪些轉變?
1983 年電影《楢山節考》描繪因資源匱乏而遺棄老人的極端情境。未來雖無需如此殘酷,我們仍需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假如在 2049 年,所有 80 歲以上的長者能以「全息人」形式持續存在於社會,與他人互動並延續影響力,或許正是人類回應對生命永續慾望的一種想像性解答。
計畫作品2 (C-LAB美援展演空間限定)|《保羅三重奏》|宮保睿
試想著進入一種後人類式的共感體驗後,當身分可被複製與重組,我們對於「真實自我」的定義是否仍有意義?
《保羅三重奏》是一件探索身分、感知與文化轉譯的裝置作品,以藝術家的自我身分為起點,構築一個全息科技深度滲透日常的未來世界觀。藝術家化身為三位角色:台灣保羅、美國保羅與全息保羅,象徵地方現實、全球理想與潛意識感知,彼此交織共振,構成一場文化與心理的「身分三重奏」。靈感部分來自佛洛伊德的精神結構理論,回應虛擬時代中身分的流動性:台灣保羅為「自我」、美國保羅為「超我」、全息保羅則是「本我」的非物質化投影,漂浮在慾望與記憶的模糊邊界。
計畫徵件團隊1|李宇泓
李宇泓是專注於視覺與敘事創作的3D與概念藝術家,曾參與 NetEase Games《Marvel Rivals》 專案,並曾與 WAVE、Volta 等公司合作,涉足遊戲、廣告與虛擬演唱會概念設計。近期投入沉浸式體驗技術,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 LabX計畫《他在他方》視覺開發藝術家,並持續以自由接案身份創作與合作。
展出計畫(C-LAB美援展演空間限定)|《顯影用液》
是一件沉浸式 VR 藝術作品,旨在模擬未來宗教的召喚儀式。在虛擬影像氾濫、人們不再信任科技的成像時,唯有來自肉身的水被視為具有靈性的媒介。於是,信徒將身體作為信仰的最後載體,榨取體內水分,化為召喚「可信神靈」的投影材料。
觀眾需戴上如抽取裝置般的 VR 頭盔,跪下參與儀式,體驗神靈逐步成像的過程。作品建構出一套看似神聖、實則由人造機制驅動的儀式系統,描繪未來的信仰如何以肉身與科技重構出可被相信的神靈形象。
計畫徵件團隊2|戴抒瑜 x 蕭琮翰 x 鄭秀芳
來自C-Lab工作坊的團隊由原本互不相識的成員組成:抒瑜就讀產品設計系,關注情感連結與互動行為,結合推測設計探索真實需求;秀芳為資深平面設計師,回鍋唸研所,研究AI對設計創造力的影響;琮翰跨社會科學、資工與設計,探索人機互動的實踐可能。
展出計畫(C-LAB美援展演空間限定)|《未來感官體驗交易》
在未來高度虛擬化的世界中,真實的肉身感官經驗成為稀有而珍貴的資源。人們逐漸意識到,相較於數位虛擬模擬,肉身經驗擁有無法取代的真實價值,因此被儲存、定價,並作為商品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我們想像,未來人類將透過「可穿戴全息體」裝置,在虛擬世界中重現這些經驗,並從中獲得感官與情感的觸動。本次展覽將模擬這套「肉身經驗交易平台」的運作情境,讓觀者親身感受未來如何買賣經驗、理解感受成為商品的可能性。
計畫徵件團隊3|李昆霖 x 李羿璋 x李佩恩 x張貽菻 x黃映慈
本團隊由李昆霖、李羿璋、李佩恩、張貽菻、黃映慈五位成員組成,背景橫跨科技藝術、設計與程式資訊。團隊藉由跨界的思考方式、開放的實驗精神,期望透過作品提出批判性與創新的視角,啟發觀眾重新省思人類在科技演進下的主體性與情感價值。
展出計畫(C-LAB美援展演空間限定)|《拜祖雲》
在未來因環境資源稀缺而需要將人類身體數據化的時代,那些未被送上雲端的人或許將成為當下的「漏網之魚」,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脈絡、社會建構、以及宗教 — 不知情的祭拜著那些早已被數據化的前人,視之為神祇。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全息投影成為天上與地面對話的唯一管道,也成為情感、權力與意識的雙向投射媒介。
本作品透過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以「地下人」與「雲上人」的互動儀式為敘事核心,探討信仰、儀式、科技與階級之間的錯綜關係,描繪科技極度發展後人類意識「上傳」的社會型態 — 當實體肉身退場,感官經驗被AI接管,人類是否還能保持對「身體」與「感知」的主體性?
計畫徵件團隊4|洪安旭
作品嘗試以實驗影像、沉浸式劇場及視覺設計,擺盪於藝術與社會科學之間,企圖在不同媒材的作品中,融入自我和社會的觀察。
展出計畫(C-LAB美援展演空間限定)|《PM 3000》
奧斯卡宏(Aus Karhong)是二十一世紀中葉著名發明家,因開發空氣微粒全息投影技術(APH,又名完美介質)而聞名。面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PM3000,他提出透過雷射陣列精準操控微粒排列,在霧霾等情況下投射出細緻的三維影像,結合環境、大氣變化創造獨特的在地視覺效果。該技術廣泛應用於公共藝術、都市美化與娛樂,將空氣污染轉化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儘管部分學者質疑此舉是否正常化了污染,奧斯卡宏的發明已重新定義都市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