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電影《銀翼殺手》、《駭客任務》、《攻殼機動隊》、《超級玩家》中所描繪的未來算力社會,翩然降臨。這個展覧是一個推測未來的人文社會科學團隊寫給未來世界的備忘錄。在近未來的晶片化生活世界中,外在生態環境遽變,從森林遠距安全訊息的即時傳遞、農場土壤生物成分的動態偵測、老齡化經驗的提前虛擬體驗,以及虛實之間人類所能體會的幸福感,這些科技的背後,都有著大量的晶片支持著。對於未來的想像,需要什麼樣的的晶片創意媒介來支撐?「2049媽祖遶月太空站」展覽,虛擬出一座漂浮在衛星交錯環繞的臺灣近未來太空站,在這座近未來太空站中,您將體驗到上述電影中即時算力構成的「全息人」、「虛擬人」與「肉身人」共同存在的場景,推測他們所形成的近未來算力社會生活。此時,臺灣社會的空間邊界意識早已擴及太空,遙測衛星與媽祖信仰共存,太空站為了護持這個近未來社會而運行,在其遶行、看顧、交會與調適中,共構出數據傳載湍流、即時互動電影、虛擬太空直播網紅、即時感測動捕、全息生命技術、天文攝影AI的未來世界。
按照推測科技與未來學,近未來的人類生命樣態,已漸漸從電影中古典的機械人、生化人,進展到越來越仰賴晶片算力的全息人、虛擬人生命型態。「2049媽祖遶月太空站」展覽,運用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團隊相關研究內容,邀請七組藝術創作團隊,圍繞著「媽祖遶月太空站」和「全息人」這樣的創作假設,進行跨領域之晶片算力社會交流與訊息溝通,透過太空站的現場感測技術、數據洪流、即時互動電影場景與虛擬直播網紅這些近未來環境與角色的設定,帶給觀眾體驗與反思算力社會的存在樣貌與倫理情境。
這個策展計畫舉辦先期太空站設計工作坊,進行多次的展場調查與藝術團隊討論,並建置展覽網站、累積策展與社會對話成果,企圖透過更有具身情境的浸潤展呈方式,突顯近未來生活日常中不可或缺的技術物,以及有待面對的社會溝通模式和可預期的倫理困境。觀眾將順著展覽打造的太空站甬道進場,步向2049年的近未來,透過全息通訊,產生諸多分身,建立多元對話互動網絡,感受永續共感的未來情境議題。這條甬道不僅象徵太空人回返地球的中繼站,也提供各種星際旅者進行思緒、狀態的轉換,包括身心層面、人際社會的自我調適。與此同時,觀眾也將透過展覽認識支撐起各種科技應用背後的晶片,進一步引導觀眾一起思考對於晶片發展,可以導入哪些創新想像。
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透過這個策展計畫為引線,將與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國家太空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和嘉義縣政府和嘉義縣科學教育中心-太空教育館合作,為太空文化貧乏的臺灣算力社會,打造出一個具體的近未來太空站想像。專為臺灣發展太空事務的國家太空中心,推出團隊傾盡心力發展衛星計畫的福爾摩沙系列衛星(簡稱「福衛」)與火箭模型,它們將在嘉義太空教育館展場上空,運行於星球軌道上執行任務,照看著地球的氣候變遷。從著床於台灣文化的看顧角色,與在這片土地上出巡遶境、眷顧萬物眾生的媽祖,兩相呼應。衛星與媽祖,看顧環境與化解危厄,本展藉由藝術創作的感性放大提問與人文關懷視角,呈現晶片科研與技術創作下的社會應用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