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系所簡介

一、系所宗旨與教育目標

  • 傳授雕塑基本學識與專業知能。
  • 培養現代雕塑藝術創作人才。
  • 融合東、西方文化藝術特質,拓展雕塑創作舞台。

二、系所沿革

臺灣的雕塑現代化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黃土水(1895-1930)赴日學習現代雕塑開始,雖有留下一批作品影響後世,可惜英才早逝,後雖陸續有數人學成歸國,無奈當時各級學校並未設雕塑科系,令彼等也未能進入學校傳承雕塑,直至1962年國立藝專設立美術科,下設國畫、西畫、雕塑三組,1967雕塑獨立成科,臺灣學院雕塑教育於焉成形。1994年,升格為學院,2001年改制大學,並設立雕塑學系研究所,成為國內高等教育中唯一的雕塑專業系所,創立至今已近六十年,培育了近千位雕塑人才。

早期雕塑教育源自大陸藝專的體系,主要有丘雲、何明績、楊英風等三位教師,受到日本與西方現代雕塑表現的影響,逐漸培育出臺灣本土雕塑家,留校任教的則有何恆雄、任兆明、陳振輝、王慶臺、魏道慧、高燦興、葉振滄等人,部份出國留學,歸國後進入教育界,更有一部分進入高職美工科教授雕塑,在臺灣各個層面雕塑界發揮其影響力。早期雕塑教學以塑造為主,日後逐漸增加石雕、木雕及金屬造形、複合媒材等專業,逐漸形成現在的雕塑教學架構。近年加強國際交流,並致力空間設備之改善。為培育思維與技術兼備的雕塑人才,除了創作老師之外亦聘有兩位雕塑理論教師,以及一位客座教師,讓教學陣容更豐富。

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創立美術科,設置國畫、西畫與雕塑三組,招收三年制學生。

1967年(民國五十六年)
雕塑組正式獨立為「雕塑科」。

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
本校升格為「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科同步改制為四年制「雕塑學系」。

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
創設「造形藝術研究所」,下設中國書畫、西畫、視覺傳達設計、工藝設計與雕塑等五個創作組別。

2001年(民國九十年)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隸屬於美術學院,成為大學藝術教育體系中唯一以雕塑為專業主軸之學系。

2007年(民國九十六年)
雕塑系正式設立碩士班,正式系所合一。

三、雕塑系特色

期末總審制度

  • 為維護術科評量之客觀性與公正性,訂有完善之學習成效審查制度。
  • 所有術科課程之期末作品,須經全系教師共同審查。
  • 碩士班評圖另聘外部評圖委員,提升審查多元觀點與專業性。
  • 評審標準包含「藝術性」、「技術性」與「整體性」,碩士班並以口頭答辯方式進行審查。
  • 學生須同步提出創作理念,強化思辨與創作連結。

集中上課機制

  • 將原為每週一次、共18週的三門課程,調整為每門課6週內完成、每週授課3次的集中模式。
  • 有效分散學期壓力,提升學習專注度與課程效能。
  • 課程安排緊湊,學習成果更為集中明確。

國際袖珍雕塑展

  • 每年上學期舉辦之鞋盒尺寸雕塑主題展覽,形式自由、主題多元。
  • 設有學生競賽與獎金制度,鼓勵參與與創新表現。
  • 展覽常舉辦國內巡迴展或商業邀展,擴展學生作品曝光機會。
  • 同時邀請系上教師與國內外友校教師共同參展,建構跨國交流平台。

年度展

  • 每年下學期舉辦之師生聯展,為系上重要創作成果發表平台。
  • 展出以大型雕塑創作為主,展現教學成果與學生創作能量。
  • 展覽設有學生競賽,並提供獎金獎項,激勵創作實踐。
  • 邀請專任與兼任教師、畢業校友參展,促進世代對話與專業交流。

工坊制度

  • 本系設有多間專業工坊,學生可於專屬空間中安心創作。
  • 每位工坊專任教師針對特定材質提供深度技術指導與創作輔導。
  • 鼓勵跨工坊合作與交流,實踐跨域創作精神。
  • 工坊制度促進縱向經驗傳承與橫向同儕砥礪,形成良性學習循環。
  • 長時間共同創作養成學生遵守職場倫理的習慣與態度。
  • 培育團隊合作精神,並建立深厚的同儕連結與創作情誼。

四、未來發展規劃

  1. 強化課程本土化與國際化內涵,形塑具全球視野之雕塑教育基礎。
  2. 積極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展演活動,深化跨文化藝術合作。
  3. 建構臺灣雕塑學術體系,確立本土雕塑發展主脈絡與理論基礎。
  4. 持續培育具創新思維與實作能力之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