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技術物的普及而對聲響文化造成從量變到質變,是這份年表特別關注的面向。例如,1950年發表的實心電吉他Telecaster,因為量產化而使得這種可以產生撼人音量和奇特音質的電子樂器更容易為樂手取得,到現在電吉他已經成為六零年代以後的流行音樂裡最重要的樂器。除了量產以外,另一種促成聲響文化變革的是技術的標準化,例如1983年的MIDI(樂器數位介面)的發表,這是一種電子樂器的通訊協定。在音樂產業全面接受MIDI標準後,就註定音樂從製作方式、美學形式到聆聽者的喜好,都將走向電子化、數位化。 這份年表的最後提及一項近幾年迅速進步和普及的造音技術──人工語音生成。這種由人工智慧及機器生成、可以與人互動的聲音,已經成為手機這類的行動裝置的預設內建功能,例如SIRI。此外,由人工智慧產生的流行音樂,也正在展露苗頭。這些聲響技術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和意識?或許觀察近幾年出現的現象,就足以讓我們對人工語音產生更多未來想像,其中一個現象即人聲電子樂器軟體「初音未來」。初音未來是一種提供音調與歌詞即可以合成女孩歌聲的軟體,發表於2007年,它不但掀起業餘音樂創作的熱潮,並且成為紅極一時的虛擬偶像,許多樂迷宣稱:初音未來不是軟體,她是真人。造音裝置不僅可以代人發聲,或許未來它自身就能「成為人」?這點是極為值得繼續觀察下去的。 總結以上,作為「聲經絡」展覽的一部份,這份「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史」年表期待與鄧兆旻的作品《這麼多年過去,》共同以台灣現代聲響發展的角度,通過歷史去激盪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思考面向:發聲的技術物所創造的,是可以向更遠之處及未來傳播的「條件」,是聲音能夠被聆聽、經驗能夠被記憶,甚至被重新詮釋的物質基礎。〈雨夜花〉作為一個在歷史中徘徊的幽魂,它的「存在」所倚賴的,正是由這個不斷形變與沿革的聲響機器所構成的網絡,這個網絡使這首歌以及它所承載的情感、記憶、意識力量能夠繼續在歷史裡流動、擴延而不會消散。 1983年發表的的MIDI(樂器數位介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聲電子樂器軟體「初音未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50年發表的實心電吉他Telecaster(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