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郭哲希

《殖民地之杉》

建築、空間景觀的改造,一直是統治者彰顯其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的最佳手段,具有複雜殖民歷史的台灣,更能看到此現象。例如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因推動「日本化」與「南進基地化」而種植櫻花與椰子樹,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則透過大舉興建中式建築、以中國地名為道路命名等作為,來凸顯「中華文化」。

在這項持續進行的攝影系列中,郭哲希拍攝分布於全台各地的南洋杉。這件作品不只是自然攝影,透過這些看來素樸的影像,郭哲希試圖呈現這一外來樹種如何在台灣被殖民者使用,並賦予不同的政治意義。

南洋杉不同於其它針葉樹種需要寒冷的生長環境,這個原本生長於澳洲的外來樹種, 在熱帶/亞熱帶高溫的台灣平地也能創造出高聳的形象。南洋杉於日治時期引進,凸顯台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想像;而到了中華民國統治時期,早先的南洋象徵,則被一舉扭轉成威權、官僚、中式園林的再詮釋。南洋杉獨特的生長型態,讓它在不同的時代與政治意識型態下,接連被不同統治者相中,並被有意識地栽種。

如今,南洋杉大量出現在政府機關、學校、軍營、國宅等處,也是早年植樹節時,政治人物樂於種植的樹種。由此可見,南洋杉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中,顯得特別意味深長。郭哲希以素樸的紀實攝影手法,記錄下的不只是在這座島嶼上出現的南洋杉,更呈現出這個特定樹種所在的環境,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歷史脈絡。

郭哲希

1994生於台北,目前亦定居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曾於聯發科技擔任軟體工程師,現於Google Taiwan擔任晶片系統架構工程師。

郭哲希接觸攝影的契機,可追溯到國中時,父親買了一台Sony a300。升上高中後,參加了天文社,因社上有赤道儀,故常有機會旁觀同學進行天文攝影。大學時,他踏入了一家位於西門的藝術攝影咖啡廳,接觸到各種底片相機,並因此加入台大攝影社。攝影幾乎縱貫了他的學生生涯,同時,又時值太陽花學運,他遂開始嘗試使用相機觀照政治、歷史等議題,並在日後創作中探討歷史、空間與地景的關係。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是會夾帶實體空間與地景的改變,有著複雜歷史背景的台灣更是如此。他希望提出一些自身對於台灣景觀的看法與發現,期待能讓觀者在面對習以為常的景觀時,有不同的理解與想像。

對郭哲希來說,攝影大多是從既存的場景中擷取影像,而如何使用已是現成物的場景,歸納、賦予新意義,便是攝影有趣的地方。他認為,創作是一個表達自身觀察的過程。相對於工作,創作不需要靠絕對的正確或完美去說服他人,更重要的是有新的想法與刺激。對於未以攝影為正職的郭哲希來說,創作也像一種為自己負責的工作,它需要一位忠於自身、週而復始且穩定勞動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