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楊承運

《No Border-Mais Xeemvaaj & I》

2021年緬甸軍隊政變,並以武裝鎮壓少數民族,導致數十萬緬甸移工及難民逃到泰國境內,讓原本早已有泰國人、緬甸人、華人及各少數民族等族群居住的複雜邊境,在逐漸找到平衡後,再一次遭受跨國遷徙的衝擊。

「No Border」是一組持續發展中的系列作品,並以「影像發聲」(Photovoice)為方法,關注2021年後的泰緬邊境。在社會科學中,「影像發聲」是一種以社群為基礎的參與式研究,透過參與者自行拍攝的照片和會談紀錄,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而創作者則進一步和參與者共同生活、拍攝、挑選照片,進行後製與編輯,讓參與者在作品中擁有更大的權力與主體性。

《No Border-Mais Xeemvaaj & I》節選自「No Border」系列,當中拍攝的對象Mais Xeemvaaj為當地少數民族「孟族」的少女,在與其生活、工作的過程中,看著她在如此動盪的環境中,除了無法迴避的政治及文化議題,仍有著普世青少年都有的煩惱,那些關於感情、工作以及對未來的盼望。在泰緬邊境,從年齡、族群、文化到國界,無論邊界為何,似乎都是每個人要面對的議題。在一次的會談中,她曾說:「我的生活有點混亂,但也很好。」

楊承運

199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曾於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 、中華樂沐社會福利協會擔任社工,關注親密關係暴力與家庭關係。楊承運就讀研究所時,因拍攝社工專題而接觸紀實攝影,同時,擔任生態通識課助教,記錄生態和拍攝標本的經驗,讓原本只有出遊才拍照的他,發現攝影還有更深更廣的世界可以探索。畢業後,隨著社工實務經驗的累積,以及攝影知識技能的增長,他開始發展出不同的創作計畫,「No Border」便是其中之一。而這樣的拍攝計畫,需要建立在與他人深切信任與親密關係的基礎上。

在攝影如此普及的時代,楊承運認為以攝影為媒材,能讓創作對象更容易靠近彼此,並能結合繪畫、聲音、刺繡或木工等不同創作形式。同時,攝影也能以最快速的方式,在稍縱即逝的田野生活中,留住對方給予的珍貴訊息與感受。創作之於他是一種梳理生活議題的方式,或許能改變現況、解決問題,也或許只是彼此取暖,什麼都改變不了,但至少能讓人更有精神地面對這一切。

楊承運近年專注於跨國遷徙、多元文化衝突與融合,以及跨文化婚姻等議題,目前為自由接案工作者,以參與社工方案、空間攝影及攝影教學為主,並長期協助跨國NGO執行國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