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璞
《在霧散之後》
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不再只屬於少數人,它滲透每一個人的心裡,溢出了街頭。本已潮溼的城市,不知從何處擠出了那麼多的水(be water),凝聚、流動、湧現。伴隨著逐漸激烈化的運動,街上陣陣濃霧四起,彷彿有什麼也隨著霧而逐漸消散。日常還能回歸嗎?內心卻早已改變。
就大歷史來看,城市的興衰往往等同於文明的更迭。無論考古學家或歷史學者做了多少努力,都很難設身處地想像當時的人們如何思考、抉擇。其中,最難的是那捉摸不定又不著痕跡的情感。在香港這座疏離的城市,匆忙的人們卻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湧現出不可思議的互助與溫情。
近幾年,鄧璞持續關注著香港,看著在如此特殊的歷史時刻下,人與人之間激發出的特殊情感。2023年時,鄧璞重返香港街頭,藉由製造出的迷霧,召喚出那些曾經在此捍衛自由的人們。走在街上,看著大疫後逐漸復甦的人群,思考著人們的情感與精神如何體現為城市的樣貌?耳邊傳來的歌聲,溫柔唱著:「我會說,我們一定有以後,我們一定很長久,即使你看不到。我並不害怕老去,不害怕剩我一個,我也曾默默祈求,你比我先離開。」(註)
霧散之後,我們就能看清未來了嗎?還是連眼前的路都看不明白?身為一名往返的過客,只能藉由將相機對焦環轉至最近端,以此記錄香港的朦朧身影。再看一眼,香港,一座才剛開始覺得可愛就得消逝的城市。
註:歌詞來自何韻詩的〈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鄧璞
1986年生於台北,現居台北。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業,曾為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鄧璞旅居廣州期間,經常往返香港,若即若離地觀察香港的每個角落。曾從事學術研究,現專職於攝影創作。他從生命經驗與文化史的角度出發,關注歷史與社會的交集,並常採用傳統黑白底片,藉抽象且隱喻的畫面,捕捉人類的情緒感受。
相較於數位相機,鄧璞更偏好底片。碩士時買了第一台底片相機,因為他認為在每一下快門的背後,能保有更多的思考。博士班期間,他感覺自己受困於文字世界太久,內在有股聲音希望能從文字中跳脫,於是報名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開始轉向思考影像帶給人的感知力。
鄧璞認為攝影是基於現實,卻又從現實中尋求抽象。攝影的過程是在各種有限的條件之下進行選擇,而選擇是種減法。每一張照片皆是從現實世界裡,透過減法而產生的切片式視覺體驗。而這個減法的機制,則反映了攝影家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