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嚴紹恩

《旅遊複製年代的生活》

嚴紹恩的作品結合了自身拍攝的圖像,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攝影師所拍攝的影像及官方檔案。因為對於學校校舍及其周遭空間的形成感到好奇,嚴紹恩拍攝了位於陽明山周遭與中美文化相關的場域,其中大多是學校旁的美軍宿舍群。起初,他僅是陶醉於中美建築風格的衝突風景,然而年復一年,他逐漸被此地曾發生過的歷史所吸引。

當年來台保衛台灣與度假的美軍,和在陽明山上所發生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皆令他深深著迷。當戒嚴時期被中國政府困於一隅的台灣人民,和深陷越戰泥淖的美國大兵在此相遇,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國大兵的休假復原計畫,也交織成這片土地上獨有的政治地景。

因此,嚴紹恩試圖用相機拍下當年美軍來台,曾生活或旅遊過的場域。同時,他將底片掃描為數位檔,與由農復會攝影師所拍攝、象徵美援宣傳的黑白影像並置,再運用數位技術,將所有影像套上網點,試圖讓平版印刷中的網點,能在數位影像上再現。透過這樣的創作方法,他試圖將過去與現在,以及國界的地理疆界,得以透過印刷技術齊平化,讓旅遊與生活、政治地景的關係互為交織。

嚴紹恩

2002年生於台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班 ,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大約是在高中時,嚴紹恩因參加攝影社而使用父親的相機,自此開始接觸攝影。對他來說,攝影不同於繪畫,是利用光學機制產生圖像,但不論其為AI還是光學生成,都可以成為他的創作材料。他的攝影主題多半圍繞在觀看、影像與法律之間。他早期的作品《抽象危險犯》,試圖以攝影反思攝影者和被攝者的拉鋸關係,而近期的作品 《帝國主義與生成擴張模型》 則嘗試透過日軍寫真帖,搭配AI生成技術的擴張手段,以除魅影像中的帝國主義幽靈,使太魯閣族「民族共同體」之靈光得以被重構。他也針對不同主題印製攝影小誌,並試圖藉由小誌的形式,和主流媒體進行游撃戰。

嚴紹恩認為,創作本身應該是可以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手段。首先要能說服自己持續做下去的意義,並能透過創作與觀者產生互動,不論互動關係是好或壞,對他而言,某些遲遲放不下的事情,總是能透過創作來與之達到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