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3全球經歷了疫情的隔離與封鎖,鱟(ㄏㄡˋ)為這場維持了四年的病毒戰擔任最大的後援,鱟的藍血價值飆漲,卻也加速了鱟的滅絕,但在與人類相遇之前,他們沒有天敵。
鱟的開放式循環體腔彷若糾纏混合諸多議題卻主體空缺的戰場:因靈敏的免疫凝血機轉[1],使鱟取代兔子成為高效率的醫療試劑生物材料,開啟「藍海」商機;金門因軍事與政治「想像共同體」的「時差」,時空錯位人跡罕至,保留了鱟的完整潮間生態,但也因海岸線開放、開發,而數量銳減;因替代試劑「重組因子C」(rFC)[2]受限於藥典法規無法普遍落實於醫療現場,我們至今仍然需要向枯竭的潮間帶採掘昂貴而稀缺的「新活血」。
延續「鱟鱟做走讀」(導體計畫,2023),本次分享將帶領與會者循著無(血)脈之(礦)脈,來到我們早已與海洋交織的凝血蛋白螺旋之中,凝視重組與複製[3]的跨物種歷史邊界。
本計畫的前期研究感謝楊明哲老師(鱟博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鱟專家群成員)參與協助,以及林承緯(策展人,科教館跨領域策展組組員)在生科知識上的解說,這些都影響了我們在北美館的呈現,以及正在進行中的作品製作。
作品 / 活動介紹
內海、藍海、重組敘事工作坊
本活動從進行了將近一年多的計畫「導體大系」作為引導,策展人徐詩雨與藝術家姚睿蘭帶領參與者了解生活在台灣金門地區的鱟為何在疫情中再度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同時播放進行中的作品〈Replisome out of the Blue〉(名稱暫定)片段,並且帶領參與者一起重新想像集體中價值建構的可能。
「價值」的建構往往是一連串涉及協商、遊說、達成共識的動態過程,而鱟的生態處境正反映不同價值競合的戰場。因開放式體腔演化出靈敏的免疫機制,從此讓鱟們身處人類的生醫需求與海岸線開發保育的夾縫之中。本活動期待以「鱟」為引,鬆動價值結構的叢結,以共域為重組敘事的途徑,為社會病徵尋求可能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