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
於2017年發起的「群島資料庫」,原本設定是以馬來群島(Nusantara)與資料庫(Archive)作為區域解殖的思考框架與方法學。其中Nusantara一詞則是取自梵語「nusa」(島)與「antara」(不同的)的結合,係指以「馬來語」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的「馬來群島」(包含: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新加坡、婆羅洲、印尼群島與菲律賓南部)視野。我們從原先設定在臺灣與東南亞交流的藝術進駐計畫,在2020年後COVID-19疫情改變全球化藝術生態的契機下,開始轉向社群內部、同步思考技術媒介在藝術社群實踐上的能動性,進一步將「島」的隱喻內化至重新部署的區域網絡上。
在本次後疫情的實體社群活動中,我們將援引作家郝歐法(Epeli Hau‘ofa)的太平洋島嶼理論,嘗試一種屬於藝術社群的分散式協作,以「島嶼構成的海洋」(a sea of islands)取代「海洋中的群島」(islands in a far sea)概念,從海洋的視野反思自身的後/再殖民處境,同時連結真實的(馬來、臺澎金馬、南島或歷史上的南洋)群島系譜和作為一套「隱喻化」座標的個別島嶼,藉以擴展疫情前後的「群島資料庫」進駐計畫。通過五組藝術家與策展人於連續五個週末的講述式表演、作品放映、討論、工作坊與音樂派對,企圖援引「群島之海」不受限於進步線性時間的時空能動性和多重尺度視野。
通過「海洋」的空間隱喻作為串連這些「非同質性」島嶼的感性存有技術,我們邀請觀眾跟我們一起思考藝術社群基於語言、技術,或其他因素而未能執行的網絡化「共域」(commoning)實踐,最後透過相關專題規劃及限定期間的影音播放,為每週的活動留下記憶座標。
策展人、概念構成|鄭文琦
文化工作者,2017年發起「群島資料庫」計畫迄今,後者致力於梳理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共享歷史及其解殖作用。2020年與新加坡soft/WALL/studs共同籌劃「未來群島工作坊」。曾在高森信男策劃的《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與全球南方》中展出「文獻f:群島資料庫」(2020)。他所參與的合作計畫,《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第一年)則為2022年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計畫創作/研發支持項目。亦擔任李慈湄《臺灣民謠的電子新聲》計劃研究員(2023)。
協同策劃人、空間構成|吳其育
工作與生活於台北。吳其育擅長透過影像與影像空間裝置進行創作,主要關注建構人類文明的技術物與物種、事物、環境所遺失且未能建立的連結,透過多重敘事的影像裝置表現亞洲複雜的地緣歷史,以及各群體間的依存關係。作品曾於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包括:TKG+、時代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EXiS影展、Arkipel影展。並於2017年獲得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ISFF)華語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曾於2014至2015年間進駐荷蘭皇家藝術村(Rijksakademie)。
聯絡窗口|研究發展組
如需聯繫請撥打 02-25957656 #122
GM,開路:藝術生態系的在場證明
我們去了許多地方,到過無數現場,見證一個又一個吸引人的活動。在展覽、表演、對談和各種人們互動的場合結束後,大家都怎麼回顧和分享這樣的經驗?倘若這些在場的時刻能被留下,你我所處的藝文生態系將有何不同?
「開路」(Kairos)計畫,是眾聲道(Volume DAO)透過區塊鏈保存這些「足跡」的一場點滴工程,也是觀眾與創作者關係重建的一個工具和網路平台。本次展覽「GM,開路:藝文生態系的出席證明」呈現這項計畫的各個方面,包括操作程序、技術基礎、機制設計和倡議的理念。「GM」是「早安」(Good Morning)的意思,也是區塊鏈上的行動者彼此問候常用的縮寫,代表其活力與文化。「出席證明」亦簡稱「POA」,即 Proof of Attendance,代表一個人參與過某個活動,其形式可能是代幣。
再過幾分鐘活動就開始了,你已經抵達現場,或者還在路上?其實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路也就開了。所有的參與都是一趟開路之旅,這段路途、每一個步伐和活在現場的瞬間都值得被銘刻下來,永久珍藏。
策劃|眾聲道 Volume DAO
計畫主持|張寶成、謝若琳、賴宗昀、羅仕東
專案研究|胡中瀚
設計執行|林逸晟
開路技術|劉乃廷、鄭先喻、吳宜曄
技術支持|Akaswap
參與藝術家|Candy Bird、hemilylan、沐子、張明曜、莊哲瑋、煮雪的人
VR圖書室計畫
「VR 圖書室計畫」著眼於擴延實境(XR)下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等沈浸式內容獨特且多樣的體驗形式,以 VR 作品為主軸,透過平台式計畫展陳作品的機會,推廣新科技媒材演進下重塑觀演機制的嘗試,也希望為新型態作品敘事發展與研究量能建構奠定基礎。
策劃單位|在地實驗
策展人 |吳伯山
助理策展人|黃惠婷
VR 技術統籌|蔡孟汝
VR 技術執行|楊明達
行政協力|黃上容
視覺設計|林羅伯
電力燈光|小個好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高雄市電影館、臺藝大影創所
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
透過結合「線上網路藝術」與「線下行為表演」,這場展覽試圖反轉傳統資料庫的概念,並開啟對資料庫政治的批判性思考。展名是由一個不存在的網址組成,邀請藝術家運用「數位肉身」與「參與式科技」創建另類的資料庫,反思科技結構中,由性別、殖民與資本主義所形成的多重權力關係。
本展覽從「脆弱資料庫」、「肉身資料庫」、「開源資料庫」、「AI資料庫」四個主題切入,探索被消失的「脆弱資料庫」所面對的(數位)殖民處境與知識生成的權力系譜,並延伸出無政府主義資料庫的概念;由親臨現場的身體所組成的「肉身資料庫」,則拓展出擾動主流陽剛科技的賽博女性主義路徑;「開源資料庫」以共同協作的方法分享知識,並發展出關注性別偏誤議題的社群組織;AI資料庫的主題,則是透過遺忘與清理資料,反思演算法治理和人機合作的未來。
整體而言,展覽希望讓那些被消失、被忽視、被刪除、被壓迫的聲音,可以有一個發聲空間,一起以「共域」(commoning) 的方法,反轉科技霸權。
主持人:黃祥昀
黃祥昀,哲學與社會學背景的策展人與創作者, 研究聚焦於當代藝術理論,包含:錄像藝術與後殖民歷史方法論、網路藝術與科技社會學,近期特別關注賽伯女性主義(Cyberfeminism)、數位物質主義 (Digital Materialism)、人工智慧批判理論 (Critical AI)。專欄文章散見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CLABO實驗波、國藝會線上誌、現象書寫之「雲的藝評」專案。2022年策劃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Fake it Real)、 2023年策劃荷蘭數位藝術節IMPAKT festival 「我們的條款,我們的細則」(Our Terms, Our Conditions) 中的論壇活動「匿名困境」,包含:非線性政治宣傳之資訊戰與數位性(別)暴力的議題。
創作方面,2018年出版詩集「一場雨的時間」,並開始嘗試以詩為劇本,編導以哀悼、脆弱、厭女身體為主題的舞蹈電影與行為錄像,作品曾於荷蘭舞蹈電影節暨荷蘭國家電影博物館(Cinedans Festival at Eye Museum)並曾擔任該電影節之學生競賽單元評審、澳門舞蹈電影節、賽爾維亞當代藝術館暨威尼斯國際行為藝術週等國際影展放映。2022-2023年獲得荷蘭蒙德里安基金會新秀藝術家獎助(Mondriaan Artist Start Grant)並於隔年在鹿特丹藝博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