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e|民謠的根會隨韻律穿越一切

策畫|鄭文琦、吳其育

藝術家|李慈湄

共演來賓|許家維

講者|鄭文琦

2024.05.18 14:00-16:00
現場演出|台灣電子民謠(I)
李慈湄現場演出。
李慈湄,台灣電子民謠(I)計畫。
李慈湄於台灣電子民謠(I)計畫中改編〈月夜愁〉以及〈楓港小調〉。
李慈湄,凝結歷史的殘響計畫。
作品 / 活動介紹

一段民謠(folksong)從勞動或是休息的身體中被搖晃出來了,透過原始的聲音或是素樸的民間樂器。這段民謠將會超越地理與時間、超越它的形式本身,以人作為介質,繼續傳播出去;音樂乘載人的精神和靈魂的震動,是地圖國界無法拘束的。我受到電子音樂先鋒Laurie Spiegel的啟發[1],相信電子音樂也具有同樣性格——它將人們聚攏在一起,同一段取樣四處流傳,到了不同地區就融入不同風格,感染當地的人們,直到我們無法辨認最初的作者來源。但每一段它所通過的時空,都記錄並傳送最初的生命律動。

在台灣電子民謠(I)計畫中,我改編了〈月夜愁〉以及〈楓港小調〉,鄭文琦則試圖考察台灣歌謠從戰前到戰後的傳播架構,並以〈台東調(三聲無奈)〉為案例。我們將在島嶼e展示我們的思考路徑。視覺的地圖也許能劃分國界與意識形態,但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有另外一種能力,它是時間性的,它是共享的;它無法被管轄,它是音樂和身體的震動。

在5/18的音樂演出中,我將演出一段電音韻律的民謠時空之旅。本次演出也邀請到電音創作者許家維,演出融合台灣民間聲音素材的鐵克諾(Techno),這也是他今年的新作品。

所有律動中的音樂,都在數位記憶體中,以時間的抽象功能再現。
All music in GROOVE was represented in digital memory as abstract functions of time.[2]

藝術家|李慈湄
是一個聲音藝術家、電子音樂創作者及聲音設計,現於台北創作。我同時也是一個關心環境、原住民族正義及女性培力的文化行動者。我的職志致力於讓人類感官重獲聽覺上的感知能力。我的音樂作品以田野錄音、傳統音樂元素及電子聲響合成為特徵,並創作出一個具有豐富時空敘事的聲音世界。
來賓|許家維

電子音樂創作人及配樂師;以「都卜勒浪潮」之名發表電子音樂創作及DJ演出,也以「 質地有聲製樂所」進行配樂製作及聲音設計。平時經手劇場舞蹈表演、遊戲與電子產品廣告等多種配樂製作,於2023年擔任金曲獎聲音設計,並有合作作品電影《怪胎》、《該死的阿修羅》、影集《罪夢者》的部分配樂與音樂重新編曲。

講者|鄭文琦

文化工作者,2017年發起「群島資料庫」計畫迄今,後者致力於梳理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共享歷史及其解殖作用。2020年與新加坡soft/WALL/studs共同籌劃「未來群島工作坊」。曾在高森信男策劃的《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與全球南方》中展出「文獻f:群島資料庫」(2020)。他所參與的合作計畫,《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第一年)則為2022年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計畫創作/研發支持項目。亦擔任李慈湄《臺灣民謠的電子新聲》計劃研究員(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