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賽博女性主義的共域實踐
主持人、策展人|黃祥昀
講者|李欣潔、陳偉薇、陳虹伶、李紫彤
講座
活動簡介與講者介紹
李欣潔:藝術實踐作為一種共域基礎設施
陳偉薇、陳虹伶:打造知識共享的女性共域空間—薇姬的房間 (Wikiwomen Taiwan) 社群經驗分享
李紫彤:熱科技與冷復仇:數位賦權
問題與討論



展覽「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探討如何透過共域方法中,關於女性主義與解殖理論的意識,反轉科技霸權,展覽分為三個子主題「AI資料庫」、「脆弱資料庫」、「肉身資料庫」,本此活動為「肉身資料庫」的第一場公眾活動,邀請研究者李欣潔、開源社群組織者陳偉薇與陳虹伶、藝術家李紫彤,分享她們過去實踐共域的方法。
從荷蘭藝術機構與國際展演案例中,探討共域基礎建設的實踐方法、臺灣組織薇姬的房間 (Wikiwomen Taiwan)以女性為主體的共同寫作社群組建,到藝術家在當前參與式藝術的典範轉移過程中,將開源文化與去中心的數位技術,融合進藝術創作的行動。這些講者帶著性別與解殖的問題意識,思考如何面對與擾動現行較為陽剛與資本化的科技機制,所帶來的霸權與諸多不平等的現象,希望本次的活動,我們能與參加者,一起討論與想像一個更開放、開源且共融的藝術生產空間。
作品 / 活動介紹
藝術實踐作為一種共域基礎設施
此場短講透過分享近幾年於荷蘭協作參與的藝術計畫,探討「共域」的概念與方法,反思「共域」與(亞洲)女性主義、(後)去殖民理論論述的關係,以及藝術社群如何創造「共域基礎建設」(Commoning Infrastructures),促進政治和社會文化的變革。
講者|李欣潔
打造知識共享的女性共域空間—薇姬的房間 (Wikiwomen Taiwan) 社群經驗分享
薇姬的房間 (Wikiwomen Taiwan)」社群組織者陳偉薇、陳虹伶,將分享如何舉辦友善的社群活動。這個社群以女性為主體,創造舒適自在的維基百科寫作空間,形成一個互助合作的共同寫作社群。薇姬的房間第一次聚會是在2015年,宗旨是希望改善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誤(Gender bias),促進多元性別族群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讓更多女性關注的議題以及觀點可以被看見。透過每月舉辦編輯聚,持續累積寫作能量,並規劃不同主題聚會(如:藝術+女性主義編輯松),使關注不同議題的夥伴都能貢獻一份心力。
講者|陳偉薇、陳虹伶,薇姬的房間 (Wikiwomen Taiwan) 社群組織者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薇姬的房間」是由女性為主體的台灣女子自由軟體工作小組(WoFOSS),與台灣維基媒體協會(Wikimedia Taiwan)激蕩而出的火花,期待它能夠成為一個更友善女性的共同寫作社群,讓女生也能享有舒適、自在的共同寫作空間。在維基開放知識寫作的網路社群中,女性的參與情況遠少於男性,使女性關注的條目也相對貧乏。或許,對經濟獨立渴望,在當代已經非難事;然而舒適、安心的空間,卻在女性生命中的每一個時空,都需要反覆追求。開放不是全然赤裸,一個身心安適的空間,能讓女孩與女人在這裡敞開心胸,寫下專屬的認知世界。「薇姬的房間」期待妳一起加入寫作耕耘的行列。
熱科技與冷復仇:數位賦權
藝術家李紫彤將介紹作品《岔經濟()》、《帕斯堤貨幣》、《線下維基》,並探討這些作品如何將科技社群中的開源精神和去中心化技術融入到參與式計畫的創作過程中,從而使邊緣化群體和抗爭者們能夠在藝術創作中實踐另類的政治影響力。延續這個主題,李紫彤也將簡要介紹即將在北美館共域展中展開的「身體恩仇記」,一起討論個人如何在情緒上、肉體上以及網絡數位世界中變得更加強壯、堅韌與果敢。面對網絡霸凌和情緒虐待,如何以計劃周全、冷靜自持的方式展開最適合自己的反擊。
講者|李紫彤
藝術家、策展人,其作品結合跨領域研究與政治行動,並將科技社群中的開源精神、去中心化技術揉和進參與式計畫中,邀請參與者們成為個計畫的共同創作者,一齊挑戰、解殖、酷異化 (queer up) 當代藝術、科技與各式權威。
李紫彤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並獲新藝術社群全額獎學金(New Artist Society)、跨媒體藝術獎學金(Transmaidale Fellowship)。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皆有展出,包括 MOCA Taipei, 國美館 (台灣), MIT Museum (美國), Lisbon University (葡萄牙), ArtScape(加拿大), Transmediale(德國), 美學館 (韓國), Hyundai Studioe (中國) 等 。他也是許多政治與藝術活動的召集人、科技與藝術合作團體〈微米宇宙〉、〈藝術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