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a|移動家園的星塵記憶庫

策畫|鄭文琦、吳其育

主持人、講者|呂岱如

講者|伊旺.艾邁特 Irwan Ahmett、蒂妲.沙琳娜 Tita Salina
2024.04.20 14:00-17:00
講述式表演|《橫血之地》
島嶼間東西向的遷移模式,仍自發性地持續進行。雖然當前的遷移動機已不同於新秩序時期的移民計畫,但其背後仍有類似的貧困背景。
小樹的嫩芽開始生長,它們的根在海岸線上微弱地紮根,而不遠處堆積著被2018年海嘯浪潮沖來的樹幹和塑料垃圾。
鼠類頭骨的殘骸是掠食者在這座火山島有限食物來源下得以存活的跡象。海雕曾攻擊訪客的無人機,以為它們是競爭掠食者,但它們並沒有攻擊我們的。這些空中捕食者是因吸入了有毒空氣而死去,還是本能驅使它們遷往他處?
巴士用來運送從機車到農作物的各種貨物。其費用相對便宜且在省界免於檢查。
地理上,蘇拉威西與印尼西部群島分隔。物種與景觀的多樣性證明了這座擁有印尼最多靈長類(共六種)的島嶼,持續經歷著漫長的地質循環:漂移、隆起、下沉、分離、崩塌與融合。同一區域內靈長類的多樣性,源自這片土地長期分離後再度連接,最終形成一座完整的島嶼。我們曾造訪2018年發生液化現象、造成超過2000人罹難的三處地點,當我們無意識地踏上埋葬著遺體與記憶的土地時,內心不禁湧現深深的愧疚。如今,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已被草木、昆蟲、鳥類與囓齒動物所重新佔據。地球有其自我療癒的方式,並為其他生命形態的生長與演化提供了新的空間。
蘇拉威西島上保留著群島早期居民遷徙的痕跡。他們出於求生的本能,不斷尋找更適合居住的地點,並因此留下可追溯至四萬年前的珍貴記錄。饑荒、自然災害與長期衝突帶來的苦難,成為促使他們遷徙的主要因素。在這段期間,他們不斷學習、適應不同的環境,進行領土拓展與文化交流,進而形成新的身分認同。其中,藝術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作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填補了精神層面的空缺,更成為一種有效的宣傳工具,促成日益複雜社會中更深入的合作。藝術與文化物件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在族群間衝突後的和解過程中亦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殖民者卻毫無愧疚地掠奪了大量該時期的文化與藝術文物,使其淪為陳列於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玻璃櫃中的「異國珍品」。
我們前往自由港的行程僅限於帝米卡(Timika)沿海的港口區域(Portsite),這裡負責礦產加工與運輸。該園區的設施完善,提供健康飲食、教堂、清真寺、保安人員宿舍及醫療設施。從這個封閉的區域望出去,可以看到外海一座名為卡拉卡(Karaka,意為螃蟹)的島嶼上,隱約透出微弱的燈光;在這座島嶼的三角洲上,有著卡莫羅(Kamoro)部落居住的漂浮屋舍。
卡莫羅(Kamoro)部落來自內陸地區,他們帶著家人,在河岸邊搭起臨時帳篷。他們會在一個地點停留,直到對採金成果感到滿意;或當該處的黃金日益難以尋覓時,便遷往其他地方。尋找黃金並非如外界所想的容易,他們必須冒著整日暴露於礦業廢棄物的風險,或是當河流上游出現豪雨時,還可能面臨洪水威脅。然而,他們反而期待大規模的洪水到來,因為洪水會挾帶黃金顆粒與其他物質一併沖刷而下,使得等待變得值得。
作品 / 活動介紹

這場講述式表演「橫血之地」(印尼文:Tanah Tumpah Darah、英文:The Land of Spilled Blood),標示著伊爾旺·阿赫邁特(Irwan Ahmett)與蒂塔·薩利納(Tita Salina)的長期計畫「火環帶」(The Ring of Fire)已邁入第十年,描述他們從蘇門答臘到巴布亞的長途旅行。在這場表演最新一次的重新演繹中,我們跟著他們尋找一顆破碎的星子、走進一個又一個村莊、目睹印尼各地環境遭受破壞的狀況,包括:為開採泥炭地而進行的森林砍伐、活火山可能會爆發的紅色警戒區域、金礦的開採地等等。在他們的敘事中,「星星」成為「連結」和「偽裝」的隱喻,反映出受難的靈魂以及末世景像中多面向的社會與政治衝突。我們以破碎的視角,觀看社會現實中的災難,並透過鏡頭與這些對象相遇,這使我們也開始追溯,我們與他們之間那些未曾發掘且錯綜複雜的關係。

作品特別強調人類社會中的系統性暴力和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境。在藝術家雙人組史詩般地描繪中,他們提供了具有批判精神的見解:我們可以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上述複雜的動態關係,而在另一方面,我們是如何有可能找到一些切入點與地球一起共感共生。如果需要天外飛來一筆的事物,才能讓我們睜開眼睛並撼動既有的權力結構,那麼這顆隕落的星子可能既是祝福亦是警告── 它邀請我們關注、反思,並對我們的土地付諸行動,這片土地既令我們迷失其中,卻也是我們共同稱為「家」的地方。(呂岱如)

本場活動將於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以英文進行。

講者|呂岱如

從事策展與寫作,背景跨足文學、藝術史、行動主義與策展學。她長期關注觀念性的策展實踐,致力於在藝術再現平台與現實場景之間,梳理另類的生產關係,建構多維觀看方式與思辨性的內省空間。諸多計畫圍繞著感知、身體、機制與回憶之間的互動與回振,其好奇心也驅使她保持探索思考人性、知識的疆界與跨域、及各種生命關懷的行動。2015至2017年間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擔任總監,主持策展與組織工作,她也曾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活動《這不是一座台灣館》的策展人。她在歐亞各地策劃過多場國際展覽與工作坊,近年的策展主軸聚焦於發展共學方案與創新的藝術教育引導策略,讓專業的藝術工作者與一般觀眾能有新的介質與工具來以藝術創造真實生活。在2021年,她創辦非營利組織「緩步動物」,持續探索未來身體政治、生態藝術的主題。

講者|伊旺.艾邁特、蒂妲.沙琳娜
伊旺.艾邁特與蒂妲.沙琳娜從2010年開始一起工作。他們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藝術家雙人組。為了回應生存在雅加達這座有15,000,000人為政治權力而奮鬥的超級大都市的經驗,他們發展出「策略干涉主義」的方法。在他們的實踐裡,經常看到社會議題被翻譯為自動向公共領域開展的事件,如同某種「都市戲劇」的形式,藉以產出複雜議題的批判替代方案。作品曾受邀參與國立臺灣美術館的亞洲藝術雙年展與鳳甲美術館的國際錄像藝術節,也在紐西蘭奧克蘭的聖保羅藝廊(2016)、印尼日惹的日惹雙年展(2015)、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和新加坡雙年展(2013)展出(曾參與2020「未來群島工作坊」、2021「TWINNING ARCHIPELAGO:2021『群島資料庫』駐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