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c|鱟重組敘事——淌流自史前的內在藍海

策畫|鄭文琦、吳其育

主持人|徐詩雨、姚睿蘭
2024.06.04 16:00-18:30
工作坊|內海、藍海、重組敘事工作坊
鱟的視角。

2020~2023全球經歷了疫情的隔離與封鎖,鱟(ㄏㄡˋ)為這場維持了四年的病毒戰擔任最大的後援,鱟的藍血價值飆漲,卻也加速了鱟的滅絕,但在與人類相遇之前,他們沒有天敵。

鱟的開放式循環體腔彷若糾纏混合諸多議題卻主體空缺的戰場:因靈敏的免疫凝血機轉[1],使鱟取代兔子成為高效率的醫療試劑生物材料,開啟「藍海」商機;金門因軍事與政治「想像共同體」的「時差」,時空錯位人跡罕至,保留了鱟的完整潮間生態,但也因海岸線開放、開發,而數量銳減;因替代試劑「重組因子C」(rFC)[2]受限於藥典法規無法普遍落實於醫療現場,我們至今仍然需要向枯竭的潮間帶採掘昂貴而稀缺的「新活血」。

延續「鱟鱟做走讀」(導體計畫,2023),本次分享將帶領與會者循著無(血)脈之(礦)脈,來到我們早已與海洋交織的凝血蛋白螺旋之中,凝視重組與複製[3]的跨物種歷史邊界。

[1] 鱟的凝血機轉來自於他們開放式的循環系統,血液會和所有組織液體混合,感染風險較大。因此,鱟演化出了一套靈敏的血液凝固系統,用於阻止細菌侵犯,讓他們能在海洋環境中跨時空尺度的生存。
[2] rFC為鱟因子C的人工重組DNA複製體(replisome),重組因子C被LPS活化後會激發出波長380-440 nm的紫色螢光,截至2018年的研究顯示其效果並不比鱟試劑差。
[3] 基因工程透過分子機器重組、複製、合成(replication),擷取鱟血因子中的小片段C,製作替代鱟試劑的「重組因子C」。

本計畫的前期研究感謝楊明哲老師(鱟博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鱟專家群成員)參與協助,以及林承緯(策展人,科教館跨領域策展組組員)在生科知識上的解說,這些都影響了我們在北美館的呈現,以及正在進行中的作品製作。

作品 / 活動介紹

內海、藍海、重組敘事工作坊

本活動從進行了將近一年多的計畫「導體大系」作為引導,策展人徐詩雨與藝術家姚睿蘭帶領參與者了解生活在台灣金門地區的鱟為何在疫情中再度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同時播放進行中的作品〈Replisome out of the Blue〉(名稱暫定)片段,並且帶領參與者一起重新想像集體中價值建構的可能。

「價值」的建構往往是一連串涉及協商、遊說、達成共識的動態過程,而鱟的生態處境正反映不同價值競合的戰場。因開放式體腔演化出靈敏的免疫機制,從此讓鱟們身處人類的生醫需求與海岸線開發保育的夾縫之中。本活動期待以「鱟」為引,鬆動價值結構的叢結,以共域為重組敘事的途徑,為社會病徵尋求可能的解方。

主持人|徐詩雨
現為獨立研究者與自由撰稿人,為讀書會《軟爛》的成員。她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所與紐約大學視覺藝術行政研究所,2015 年與夥伴共同創立《介面 SCREEN》中英雙語媒體藝術平台,並獲選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7 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培力。徐詩雨 2018 – 2021 年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研究的領域包括圖像、媒介與新物質女性主義,文章散見於《Yishu》、《典藏投資》、《數位荒原》、《藝術論壇》中文網與《藝術家》等媒體。她同時也是第八屆台灣錄像藝術展共同策展人。
主持人|姚睿蘭
藝術家,台南人,目前生活創作於台北。畢業於台藝大書畫系、北藝大新媒系碩士班、法國布爾日高等藝術學院交換生。近期創作著眼於傳導物質、技術語言與其所在環境之間的依存關係,以藝術參與、創作、計畫等多面向實踐探討物質與價值之關與非關。2023年組織藝術計畫「導體大系-跨物態感知技術日誌」參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TORS’ project。駐村經歷包含STUPIN共享工作室計畫(台北國際藝術村,2017)、「邊陲人:台灣與尼泊爾鄉憂系列計畫三部曲」(加德滿都 NexUs,2019);重要展歷包含:「台灣雙年展」( 2020);受訪與文章散見於《南洋放送局》、《數位荒原群島資料庫》;技術支援長期與開源社群協作。